
陈其尤等人在重庆期间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在重庆林森路 303 号的“黄鼎臣诊所”,这也是中共重庆办事处与党外人士秘密联系活动的地方之一。

黄鼎臣在重庆期间于《新华日报》上投放的广告。
当他从北京回到广东海丰老家物色留学人选时,老朋友彭藩孙子彭湃找上门来。
彭湃与弟弟彭泽希望能外出读书深造,但祖父彭藩不同意孙儿远足。适逢陈其尤受派回乡物色留学人选,彭湃请与其祖父谈得来的陈其尤以及陈月波、陈祖贻父子等充当说客。陈其尤以自己的留学经历现身说法,陈月波、陈祖贻父子从旁美言,老人终于同意彭湃兄弟俩结伴同行。

1946年初,致公党中央迁移香港后的机关所在地——致公党员陈演生的糕粉厂
1917年春,彭湃随陈其尤前往广州,寄读广府中学,后留学日本。这是彭湃一生中的关键转折,他开始摆脱传统家庭的禁锢,接触到新的思想。回国后,在实践和探索中,又完成了信仰马列主义的最后抉择,由一位普通的激进青年成长为中共早期著名领袖人物。

陈其尤等人向国内各报馆、各团体及全国同胞发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

1948年8月6日,陈其尤代表中国致公党, 与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在《人民日报》上发 文表示,共同拥护中共“五一”时局主张。
陈其尤于1931年加入中国致公党,同年参加在香港召开的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致公党中央干事会负责人之一。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驻香港特派员,后被囚于贵州息烽集中营。1941年获释后移居重庆,不断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47年,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陈其尤积极主张致公党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并被选为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主持中央党部日常工作。1948年5月,代表中国致公党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在香港联名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1949年6月,作为致公党代表之一,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并作为致公党首席代表,出席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8年,陈其尤与马叙伦、郭沫若等人应中共之邀北上解放区。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北京)召开,毛泽东发表讲话,前排右二为陈其尤。

陈其尤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中国致公党发言。
1950年4月,致公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陈其尤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主持致公党的日常工作。1952年11月在致公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陈其尤和司徒美堂分别发表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中国共产党欢呼》致以纪念。
1956年4月,在致公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 委员会主席。陈其尤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于1970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