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贵州
聚焦两会|省政协委员中的致公党员们都提了哪些建议?

  1月26日下午,贵州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会议,31个界别的政协委员分成10个联组,围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四化同步’‘四轮驱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等主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协界别广泛关注的内容进行发言讨论。参加此次省政协会议的贵州致公党员都提了哪些建议呢?

 

  

 

 

  范奇元:发挥“侨”“海”优势 促进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图片

 

  近年来,在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州省职业教育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开办专业培养输送人才,为贵州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保障,贵州职业教育还得到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关注,应产业合作的国际化趋势,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题中之义,但贵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院校的交流合作。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积极发挥民主党派、侨联、工商联等海外关系纽带作用,广泛利用海外华人华侨商会、企业家等侨海资源,充分了解当地职业教育用人需求,采取“走出去”方式,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促进我省职业教育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继续推进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开办亚龙丝路学院的办学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优质技术型人才,打造贵州职业教育形象品牌。二是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加强与日韩及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参考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技术技能训练教材及技能评价标准,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根据合作国家、企业及院校的特色,开设双语课程;针对合作国家和领域,开设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课程;以选修课模块,增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展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国际化”基础能力。 

  (二)树立职业教育对外人才交流的新理念。一是采取“请进来”方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人才的合作交流,给当地青年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与优惠政策扶持,为职业教育走出去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高水平的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到国内,将国内优秀的、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及学习能力的管理人才及教师送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促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三是采用联合培养或交换生的方式培养职业教育学生中的优秀人才,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办学与科研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华人华侨有一定资源优势、国内企业已经先行的条件,与当地职业院校进行合作,通过校际共建、校企共建等形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合作,共创多赢格局。 

  

王园园:关于体育赋能国民健康防治“未病”的建议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等也成为重大健康隐患,慢性病、职业病、老年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等趋于增多,特别是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病做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后20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 

  目前慢病死亡占疾病死亡率的85%,因为慢病而引起的疾病负担占到中国整个疾病负担的70%,这些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自我保健来预防和规避的。“疾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就在于自我保健”。传统的医疗模式逐渐向大健康“防、治、养”模式转变,随着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治未病”被视为下一个蓝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章中提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就是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2020年是一个拼免疫力的年份,运动不仅是“良药”,更是每个人自带的安全性最高、获取性最强、永远有效的基础性“疫苗”。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珍惜健康之贵、生命之贵、安全之贵,更加重视生态安全、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十四五”期间,体育部门将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大力开展社区智能驿站、智慧健身馆建设,安装智能体质测试设备,为老百姓提供无人值守的社区智能健身房,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为此建议: 

  一、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体卫一体,体医融合”,加强体育健康与医疗卫生科研成果的融合应用,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作用,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推进协同机制,切实将全民健身纳入全人群、全周期的公共健康体系建设。 

  二、建立市民运动数据库,在社区安装无人值守的智慧健身设备,无感采集运动数据。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建立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中心(站)的信息共享机制,夯实体医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基层联结,促进社保医保信息与全民体质健康的信息打通。 

  三、在医学体检中增加科学有效的体质监测指标,查治“未病”,建立并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慢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推动将慢性病运动防治技术和手段,纳入医保报销,充分发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民族传统运动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独特作用。 

  

刘国凡:加大中药企业培育力度 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
 

 

  图片 

  中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为中药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健康贵州行动,深入推进健康贵州建设,提出要全面开展“中医中药贵州行”活动。近年来,我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企业已达141个。但在发展与机遇的背后,我省中药产业仍面临困境和难题,为此建议: 

  一、强化人才队伍,推动中药企业高质量发展 

  出台我省中药企业引进人才补贴计划,提高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积极性;建立专业人才及团队的柔性流动机制,稳步推进中医药人才纵横双向交流;强力推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药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引导中小型中药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法制度重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鼓励建立大企业引领的中药发展联盟;在省内选择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工业园区建立以中药产业为主题的工业园区,提高产业聚集度;鼓励中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 

  二、增加研发投入,打造中药知名品牌 

  出台支持中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的财政支持政策;整合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资源,形成有竞争力和研发力的新药研发创新团队,运用大数据搭建高校、企业、医院广泛参与的中药研发平台,争取国家中药研发相关项目,按照产学研结合的路径研发新药。遴选一批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中药品牌予以重点扶持,形成有带动作用的知名中药企业和中药品牌,带动贵州中药种植、生产、销售迈上新台阶。加大推动中药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创中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支持中药企业在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接目标国的药品标准,针对目标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研发生产中药产品。 

  三、运用医保政策,推动中药进入医疗主渠道 

  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药产品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中药进入公众的通常医疗医疗需求创造条件,从而维护中药的实质性需求。 

  薛承梦委员:聚焦十大工业产业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

 

 

  图片 

 

  省委明确要求,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十大工业产业为抓手,奋力推进“工业大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靠政策、也要靠投入、更要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 

  科技创新赋能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就动能充沛。“十三五”以来,我省立足特色资源禀赋,着力培育了十大工业产业体系,为成就“黄金十年”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科技创新底子薄、科技力量小散弱、产业链不完整等,依然是制约“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与工业产业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最大效用,不能“撒胡椒面”,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必须集中火力、重点攻关。为此建议:聚焦十大工业产业,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从“聚合”到“聚变”,打造要素积聚、政策支撑、人才汇聚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省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振兴制度优势,发挥好政府科技创新组织者、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国家队”、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全链条创新创造。制定关键技术清单,力争在铝、磷、锰等资源精深加工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要破除机制障碍。主要是创新“三个机制”,配套“三个体系”。创新征集机制,变“松散式需求征集”为“紧藕合需求征集”,建立行业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需求征集和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供给不对位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变“独立揭榜挂帅”为“联合揭榜挂帅”,科技部门和行业部门联合发布技术榜单(指南),组织产学研开展联合攻关。创新平台机制,变“单个平台”为“体系化开放平台”,打造体系化、开放性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打通创新生态链。建立效能监测评估体系,对产业科技创新全链条进行效能评估,确保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发挥最大效能。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将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创新的参与度、贡献率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体系,解决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政策不一致、不匹配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议每个产业每年1个亿,每个产业重点支持5至10个科研项目,连续支持5年,集中投入、持续推进。完善政府资金配套和企业研发投入后续补助,做大科技金融总量,改善风险投资环境,带动社会资金精准投入。 

  一花引领百花开。我们坚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打造十大工业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必将一招破题、满盘皆活!科技创新引领十大工业产业,必将势如破竹!十大工业产业支撑科技创新之花,必将精彩绽放! 

  

陈菓:深化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 促进贵州加快融入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贸易大幅动荡,但贵州和东盟贸易却逆势大幅增长,同比增长60.98%,据统计2020年1月至11月,贵州省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为77.2亿元,东盟已成为了贵州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相比广西、云南,贵州与东盟国家合作还存在一些困境,为此建议: 

  (一)加强东盟合作顶层设计 

  一是顶层规划引领。在省级层面整合面向东盟的智库资源,强化对东盟国家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以“引进来”“走出去”为主线,对基础建设、新基建、城市管理、医药、教育、旅游、大数据等领域的产业合作进行谋划,引领实质性合作。二是形成双向发力局面。由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统筹,组建贵州东盟产业合作领导小组,以商务厅为牵头负责单位,增设东盟贸易处,加强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县区及园区招商部门的联动,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发力局面。三是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由政府牵头,携企业组团赴与中国关系较好、国家较稳定的菲律宾、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以及南亚国家尼泊尔、孟加拉,进行官方交流和商务洽谈,促成重大经贸合作;与东盟国家建立友好省邦、在对方设立商务代办处,建立省内企业与对方政府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市州外资业务培训、项目督导力度,积极引荐东盟国家外商赴重点市州考察。 

  (二)支持贵州企业走进东盟 

  加大各级财政对中小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经费的投入,组织省内优强企业、特色产品参展,助力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加大贵州与东盟农业交流力度,发挥东盟国家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相关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机制与渠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投资,推动与东盟国家开展农资、农业双向投资。以投资集团或者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组合,走出去开展项目投资,提高投资企业境外安全保障;形成“企业抱团+东道国企业”模式,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由园区管理部门会同所在国管理人员,在境外投资合作示范园区设立法律事务部和应急事务部,并强化与我国驻外使领馆、贵州驻所在国商务代表处的联系。 

  (三)加大服务贸易人才储备 

  围绕涉东盟服务贸易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和后备人才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涉东盟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完善涉东盟服务贸易的继续教育体系;与东盟国家形成涉外专业交换生长期机制,为中国学生提高服务贸易实务技能创造条件。设立东盟国家小语种人才培养基金,选择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重点建立东盟国家小语种训练基地,为促进与东盟合作储备更多综合型专才。 

  

陈蓉:加强易地搬迁社区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社会
 

 

  图片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超常规举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近200万人搬迁的重大任务,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但搬迁群众从之前具有“熟人社会”特征的乡村,搬入“半熟人社会”的新型社区,在社区文化、交往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不可避免会产生以下难融入心理。为此建议: 

  (一)从政府层面及时为搬迁群众创造心理疏导服务条件 

  将心理疏导服务纳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总体规划。结合省情实际,形成系统方案,给予心理疏导服务充足的政策依据,将心理疏导服务编入易地搬迁专项工作规划,给予财政支持;制定心理疏导服务考评体系,将其纳入干部日常考核的范畴,引导基层干部高度重视搬迁户心理疏导服务工作。多举措支持心理疏导服务工作。将搬迁户心理保健纳入基本医疗保健范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构建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为搬迁社区心理疏导服务提供线上支持和专业资源。健全心理疏导服务宣传引导机制。开设公益类专题栏目、举办励志报告会、先进人物宣讲会、感恩宣讲会,营造良好社区氛围,促进社区融合,增进搬迁户对易地搬迁的理解,破除搬迁户的封闭和排斥心理。 

  (二)从社区层面为搬迁群众心理疏导服务搭建平台 

  加强社区心理疏导服务能力建设。吸收学校、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才作为志愿者,吸引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到搬迁社区就业。提升搬迁群众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服务、关系调适、矛盾调处等方面下功夫,社区干部定期上门对孤寡老人、孤儿、留守儿童、抑郁症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给予关心关爱,引导搬迁群众释放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提高搬迁群众心理健康水平。搭建搬迁群众交流平台。结合搬迁群众、搬迁地特殊节日和周末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增强搬迁群众之间、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之间交流互动,强化搬迁社区心理融合。 

  (三)从社会组织层面为搬迁群众心理疏导服务增添助力 

  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广泛动员并鼓励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公司或事务所,支持社会组织融入基层、协同治理。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公益活动。积极开展心态监测、心理早期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援助等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培训。定期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学校老师等开展心理服务技能培训,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和减压,培育搬迁社区心理疏导服务队伍。 

  童辉: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图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但是,与当前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现实相比,在基层一线,我省食品安全隐患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特别是校园、农村酒席等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方法路径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根据工作实际和调研走访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一)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消费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形成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健全食安办常设机构,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体系。参照国务院食安办组建规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为食安委主任,将县级食安办作为本级人民政府所属的常设机构,承担本级食安委的日常工作。组建乡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县、乡两级双重管理机制,明确职能职责。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联动的监管协调机制,确保信息互联互通,全力打击食品安全不法行为。加强生产环节监管,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保护好“黔货出山”,助力我省“十四五”乡村振兴。 

  (三)加大基层监管力量和经费保障力度。参照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数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人/万人”监管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和食品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配置食品安全监管岗位和资源。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向社会招募食品安全志愿者,将食品安全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中定格、定责、定人,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不留盲点、不留死角。 

  

  

   编辑:赵腾飞,审核:薛承梦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