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致公党辽宁营口市委发表政协提案《建议打造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

 营口因河而兴,因港而名,因航而商。我市河海文化源远流长,脱胎于流经松辽平原厚重黑土地和延绵千里的长白山脉而来,26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石棚建筑群的金牛山人在这里拉开了营口文明的序幕。通过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的文旅珍珠链建设,将历史的河海文化精神植根于营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并在新发展理念中扬帆远航。 

一、营口河海文化发展的不足

 一是河海文化厚重历史和人文元素发展缺乏连续性。未能将西炮台、轮渡码头、营口老港等文化场景与市民生活场景实现链接与融合。河海文化研究工作碎片化无体系,没有体现营口依海临河的优势和所积蓄起来的历史人文优势。 

 二是河海文化开发整体规划不完善,资源功能价值未充分体现。缺少了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这一载体,辽河沿岸、相关建筑、拆迁空地多年来无切实可行的规划,知名建筑等资源闲置,没有产生应有的文旅溢出价值和工商业发展潜能。

 二、打造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的建议 

一是重新从历史、自然和人文角度梳理我市河海文化。在营口这片土地上历经汉族与高句丽、蒙古、女真等民族的文明活动与融合。清雍正年间,大辽河就已“舳胪云集,日以千计”。1861之后营口逐步形成国内外商贾云集的近代港口城市和民族资本的萌芽,后历经日俄战争、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变化。应将这些零散的不同历史节点留下的不可复制的珍贵遗迹,串联成营口特色河海文化珍珠链,为打造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注入历史人文元素。 

二是充分彰显河海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与河海拼搏的精神蓄藏着勇者的智慧和山一般厚重情怀,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精神”的源泉。我市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具备以智慧和奋斗为引领的创新精神的人文自然文化基础。 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网络”的基础上,打造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是夯实大辽河文化的基石。 

三是以因地制宜、人人参与、突出特色的格局规划建设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以营口老港为港前区、以营口火车站为港中区、以公园路百年气象展览馆为中心的近代建筑群和东升市场商业群为港后区,形成一个代表我市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港产城融发展演示区。打造以鸟浪广场、西炮台、辽河大桥、渡口、老街组成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的西部起点区;以辽河广场为中心的领事馆、银行等组成的中部区;以原营口造纸厂工业遗产为主的,工业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文旅产业链终点区。 

四是依托老港闲置基础设施,在码头建立游艇游船和水上项目、城市规划馆、港前老港博物馆和创业创意园区。发挥老港闲置可使用的14个千吨级以上泊位和仓库、办公楼等设施文旅价值。将分散于辽河沿岸各处的小型快艇旅游项目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停泊,统一安全运营,鼓励发展游船观鸟浪、赏日落项目。设立创业创意产业园,把柞蚕丝绸、盖州风筝、辽剧营剧等商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展示演出区。 

五是疏浚老航道,申请新航道。航道是黄金水路。一条是全长18公里的辽河老航道(也称东航道),是国家认可备案的三级航道,近年来因流经的河水流量锐减,航道水流驱缓,影响了上游冲刷而下的泥沙移输,日渐沉积淤塞,航道越来越浅,影响船舶通航。应积极向国家交通部和省交通厅等相关部门争取以国家每年在营口收取的港口建设费为资金来源疏浚老航道。另一条是新航道(也称西航道),是营口老港连通驳载锚地的常用航道,全长8公里。因近年来入海口处水文和气候条件改变,致使河水流向改迁,大部分河水流向保护辽河东航道的栏沙坝所在的西侧,使得西航道长期受到上游大量河水冲刷,深度不断加深,更便于航行,但需交通部备案,审批时间长。疏浚老航道,申请新航道将使千吨级轮船不因潮水变化而无障碍进出辽河,可开通营口老港至鲅鱼圈近海邮轮游项目,发挥鲅鱼圈区和营口老港的经济价值和文旅价值。 

六是围绕营口火车站和近代建筑群深度文旅开发。将火车站面向辽河大街的站前广场建设为辽沈战役纪念碑和纪念广场。并利用火车站现有火车轨道、近代建筑设施等,建设百年火车站历史文化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百年气象展览馆为中心打造近代历史街区,东起人民公园西侧园林里近代建筑群主体结构尚好,且与东升百货、东升市场紧邻,具备建设多功能旅游休闲乐园式商业街区的条件。  

七是以终为始,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推进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建设。依托营口造纸厂工业遗产,建设营口工业历史文化主题展览馆,打造工业创业创意产业园。综合利用实物机械生产场景、产品实物或模型、多媒体等,展示造纸、纺织、菱镁、乐器、汽保等我市工业产业,尤其是国有经济历史留存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从静静的历史长河中将经济、文化、民生串连起来,让辽河文化生态走廊公园在我市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活起来。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