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山东
王军、由佳利:改革观念 实现河道生态化整治的建议

  北方地区受季节影响,在枯水期河流断流现象严重,河道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河道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多数城市在河道治理中,为实现排水、防洪目标,往往采用混凝土浇筑河道等不科学手段治理河道,更加破坏了河道的生态自然系统,其自净能力消失殆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危害表现在: 

  (一)河道的裁弯取直与覆盖一些城市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将河道裁弯取直,一方面破坏了城市河道原有的水文地质地貌,降低河岸的渗透性,使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减退,水流径流速度加快,加剧了水流对河道底部的冲刷,水流夹带的泥沙将会在下游地区大量沉积和淤塞,增加了洪灾风险;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城市水面,不利于城市小气候的调节及生态景观的营造。此外,一些城市河道中修筑的人工挡水坝也使河流成为死水或半死水状态,加快了河流水质恶化,严重破坏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 

  (二)河床硬化国内一些城市河道整治中,仍然采用铺设人工硬质材料的的做法硬化河床带来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首先,河床底泥层被硬质材料所覆盖,河中难以生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河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导致河流失去了自净功能城市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其次,河床硬化后,在阳光照射下河水水温迅速升高,病菌在水中大量繁殖,危害居民健康;再次,硬化的河床和河底阻止河水渗入地下,城市宝贵的雨水资源通过排水管道及硬化的河道排入大海,造成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改造功能性较差一些城市河道改造工作偏重于搞岸上绿化形象工程,河道改造设计不合理、水源不足或水源引用不当等造成河中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河流的亲水性、景观功能、自净功能丧失。过城河道作为城市的天然通道,缓解交通压力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此外,多数河道改造工程理念落后,缺乏通过河流整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未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发展。 

  解决目前我国北方城市不科学不合理的河道治理错误做法,首先要更新观念,贯彻河道生态化整治理念,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具体建议如下: 

  (一)因地制宜建立河流生态化整治保障机制一是要根据北方地区水文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河道整治管理机构,规划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流域监督管理职能,明晰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职责权限,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二是加强对河流生态化整治状况的监管,实现河流生态化整治目的和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水利、规划、市政、环保、林业、绿化、文化、教育等职能,强化相互间的配合,以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指导来保障河道整治的生态化。三是根据河流水质水量、河流的承载力、景观需求,结合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自身的特点和河流水质的净化能力,有选择种植河流的水生植物,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气循环,净化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完善水生态系统。 

  )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化整治目前,我国很多北方城市的做法是将工业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道,集中处理成中水后再进行回用这样做的结果是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建议更好借助科技的力量,以“零排放”理论为支撑,采用先进的单元式污水处理设施或河道底部处理系统,在流域的上游建设若干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中水作为生态用水打入河道,以小流集大河,以小资金成本维持流域的良性生态循环,保证“有河就有水”、河水长流的景象再现。避免对河道简单“盖盖子”,导致将来出现河水恶臭等环境问题。 

  )建立智能化生态水网管理系统发挥信息、通信和技术集成系统在实现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智能化管理方面的作用。通过建立智能监测网络,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河流的水质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对自然水资源、含水层补给等进行有效监测,准确预报河流径流,为水资源配置、调度等提供决策支撑通过对河道生态化治理相关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为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水生态安全;建立智慧化生态水网管理系统实现对公众信息公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助推河道流域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河流流经区域的功能定位及沿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用自然生态修复与人工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沿河区域的改造,完善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建设,通过修建滨水休闲运动带,为居民提供健康的休闲运动娱乐环境。通过以块石、卵石和其他生态材料建造低水护岸,改善人水关系,并扩大水生生物的栖息空间,体现河流的亲水性、娱乐性等。加强对沿河流域历史遗迹恢复和保护,将河川文化复兴与周边区域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结合起来,形成历史文化中心结合城市文化进行河流景观设计,使具有特色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方案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载体。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