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协助做好海外人才的引进和联谊工作,是致公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2009年以来,致公党江苏省委、致公党中央留学人员委员会实施了以服务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为主旨,以组织海外博士考察国内创就业环境、开展人才项目对接、促进联谊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引凤工程”,连续举办了七届活动,有效促进了海外人才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逐步构建了面向海外人才的全程服务机制,同时,积极做好凝心聚力工作。
通过实施“引凤工程”,我们长期聚焦海外引智与人才国际化问题,也了解到,尽管我国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政策体制环境不断优化,但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建议:
一、拓宽引才视野,建立海外人才精准引进机制
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鼓励各地企业、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走出去”引才。健全外籍人才引进制度、海外人才移民制度,改革绿卡和签证制度,降低人才“绿卡”门槛,方便海外人才在国内外自由流动。已经在国内发展的海外人才,允许其保留国外绿卡或国籍,并给予其国内居民同等待遇。完善配套政策,积极为海外人才解决子女教育衔接等实际问题,对海外人才子女就近接受优质公办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健全市场化引才机制,大力发展国际化人才猎头,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定向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现精准引才、团队引才、以才引才。
二、加强统筹协调,整合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
建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统筹机制、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机制,防止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计成本抢人才,少数海外人才为了利益到处“挂牌”。整合各类专项基金,完善研发失败的风险扶持、科技型企业长期扶持政策。此外,目前,各地“遍地开花”的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一大批海外人才参与,为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但也催生了一些过度依赖比赛的创业者,建议改变多部门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共享,促进项目真正落地,人才真正落户。
三、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由重视论文和项目数量,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转变。对海外人才评价应分层次分学科,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对不同层次的海外人才,设置不同的评价内容,放宽现有优惠政策对资历、年龄的要求,加大对年轻人才、非知名院校人才和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大力推动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人才行政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健全法律法规,优化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法治环境
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出台的各类税收优惠、科技金融、财政补贴、便利服务等方面政策,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调整相互制约或相互矛盾的法规、政策,保证实施效果;将违法违规或影响地区间、市场主体间公平竞争的政策纳入清理和规范的范围,不断完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