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建立海洋牧场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测网络系统

  致公党青岛市委党员、山东省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于炳亮反映:

  海水养殖业作为对海洋捕捞的补充,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海水养殖带来的环境、病害及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渔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乃至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海洋牧场是一种综合性、立体化的健康增养殖模式,基于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实现资源与环境的科学管理,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保障海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安全,是由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的传统渔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渔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管理模式不科学。我国现有海洋牧场多集中在人工鱼礁建设和人工增殖放流,很少关注增养殖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和海域生态环境变动趋势。在海洋牧场增养殖过程中经常错过最佳捕捞期,存在种群密度过大、饵料投放过多(少)、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二是我国海洋牧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尚不健全。尽管不少牧场已初步建立起从海水养殖结构到海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环节的食品追溯系统,但因为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实现全产品、全产业链的覆盖。三是缺少有代表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为此,建议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确立海洋牧场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测网络系统及海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突破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现场实时监测技术,通过集成现有的海洋生态环境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开发适用于海洋牧场的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测、决策网络平台及其相应的自动化控制体系,构建海洋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有代表性海域建立2-3个智能化的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区,为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装备与技术支撑,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1.研发海洋牧场智能化环境监测、决策系统及相应的装备和技术。海洋牧场的健康运行需要一整套智能化环境监测与决策系统,以养殖区养殖环境变化为基准,获取实时环境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实现预警预报;要建立调节、决策和反馈系统,设置调节设备,以调整海区局部环境,保证海洋牧场生物的健康生长,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研发系统化的重要经济动物生理生态信息快速连续检测装备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装备和技术,以实现养殖海域生物种群的生物标记、准确测量以及生态环境的实时连续观测,为海洋生物生态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

  2.建立覆盖海洋牧场水产养殖环境及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海洋牧场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系统能够为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提供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以及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建立健全的集海洋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评估、预警于一体的海洋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为夯实食品安全标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3.建立有代表性的,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在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单以企业为主导的建设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指导和协助,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具有代表性的,起到标杆作用的海洋牧场应用示范基地,为海洋牧场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