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关于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议

  山东章丘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山东财经大学支部主委、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刘惠萍反映: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单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竞争性金融供给,解决部分基层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数量巨大,民间投资发挥作用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至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1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5.1%。民间资本在整个投资方面占比提升,充分体现出民间资本在我国投资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大。

  《决定》已明确将中小型银行作为民间资本“由暗入明”的最新定位,但是如何推进是重中之重,是目前最为紧迫的金融改革问题。为此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实现差异化经营服务

  首先,应构建和企业体系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让大银行支持服务大企业,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中小民营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要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定位。其次,建议中小型民营银行更多考虑为区域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需求,核准中小民营银行的差异化服务经营体系,从而避免其有可能在同一领域的过度竞争。

  二、尽快制定《民营银行监督管理细则》

  建议银监会以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以下简称《办法》)为参考,尽快制定《民营银行监督管理细则》。要适当放松对中小型民营银行设立和运营的政策限制,给予其与中资商业银行基本平等的地位。我国中小型民营银行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过于苛刻的要求不利于其初期发展,在金融服务规模上会与我国高额的民间资本现状不匹配,不利于实现设立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初衷——为高额民间资本供给与巨额中小微企业用资需求搭建桥梁。但是民营银行设立速度也不宜过快,因此在对未来几年民营银行设立的总数量和分支机构增长速度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松某些政策限制。

  三、从税负、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加大扶植力度

  建议允许中小型民营银行完全独立经营,鼓励他们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再贷款利率和贴现率;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进行适当减免税负或贴息;同时,鼓励中小型民营银行设立多处服务网点,充分发挥中小型民营银行在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来源中的重要作用。

  四、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建立中小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机制

  在制定《民营银行监督管理细则》时,应适当降低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准入门槛,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为防止中小型民营银行在设立之初就背负巨额资本金压力,其资本金准入门槛不应高于一般银行的设立,而且从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事实看,资本金规模并不能限制民营银行申报数量,因此,在设立条件上,可以适度放宽民营银行的注册资本和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适当取消部分经营范围限制。

  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中小民营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中小型民营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增强其透明度,努力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秩序。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市场退出路径,如合并或兼并重组、接管等,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淘汰”机制,促进中小型民营银行稳健运营。我国台湾地区就曾因缺乏有效的民营银行退出机制,一旦某家民营银行面临财务危机就由几家财务健全的公营银行联合救助,而频繁发生挤兑现象并迅速向其他金融机构蔓延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

  六、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形成市场化的中小民营银行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形成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并借鉴台湾地区对民营银行采用差别费率的模式,储户也可以根据银行所缴差别费率来判断风险;二是要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可以借鉴台湾地区设立的金融重建基金,以便及时救助或化解挤兑事件;三是要加强规制民营银行关联交易,以及严格监管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募股、扩股、转让等,防止股东进行恶意收购、盲目扩张。

  七、创新中小型民营银行监管体制

  首先,建议将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政府。便于各省政府根据各自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本区域内设立民营银行的规模,以体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由中央监管机构管控大中型金融机构,地方监管机构管控小微型金融机构。同时,为及时有效的管控民营银行的风险,遵循“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建议将监管权限也下放到省级政府,在基层一线设立单独的管控机构,然后再层层设立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实施分层管理。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