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党员,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贾小平反映: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安全风险隐患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生产事故与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公共安全。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大爆炸事件,再次将重大风险源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及其防控与应急管理提上日程。
从风险源防控和应急管理的角度看,鉴于防控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难以形成完善而高效的预警机制。如,首先,消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障碍,不完全的信息难以保证及时准确的决策;其次,危化品等风险源管理基本上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没有建立科学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三,在重大风险隐患潜伏或已暴露之际,由于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有用信息不能上传下达,导致不能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贻误了原本可抑制灾难发生和蔓延的良好时机。
对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夯实数据基础,普查重大风险源,获取信息并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
安监部门牵头,联动发改、国土、城建、交通、环保、安监、卫生、消防、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和软件商,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基于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的重大风险源普查,建立各类风险源档案和可追溯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包括:风险物质名录及其存量、生产量、流通量数据;对各类风险物质的环境暴露、环境归趋展开调查,并建立其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所处地理位置及其气象、城建、交通、自然地理等相关数据;所在地消防系统配置;所在地卫生防疫系统配置;自然生态环境数据(陆地、海域、流域、地下水等)等。建立大数据平台,使从区域和国家层面开展重大风险源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可视化、地图化成为可能。
二、完善评估模型,建立标准化程序,评估风险并构建风险源评估系统
借助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参考国际上已有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成果,基于风险源的生命周期特性和事故复杂性,研究开发涵盖风险监控、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模拟及风险预警的标准化程序体系,并建立基于关系数据库系统的风险预案知识库;以事故风险分类、分级和风险区划结果为依据,提出重大风险事故应急期优先监控项目和监控指标筛选的标准方法。基于以上,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基于有线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的风险控制在线平台,并融合线上、线下专家知识,实现精准化评估。
三、完善组织管理,建立技术规范,调控风险并完善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在前述两点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风险防范管理的事故应急监控预警技术规范,构建重大风险事故应急救援、联动管理技术体系,为调控风险完善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支撑。发挥政府在重大风险源防控与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国家和区域两级领导小组,负责管理、统筹,并及时部署和解决事故应急事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协调重大战略决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跟踪监督各项工作,协调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风险源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