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以“三步走”方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建议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乎广大民生的重要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各地近年来加快推动这项工作,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由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布不均衡的情况由来已久,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医改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2013年国务院医改办职能由发改委调整到卫计委,对地方没有统一要求,部分地方尤其是市、县(市、区)一级的医改办大多作为临时性机构,有的设在发改委,有的设在卫计委,上下联系不协调、不顺畅,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各地普遍采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的方式引导就诊流向,推进分级诊疗,但基于群众对基层医疗能力的担忧而效果有限。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差,患者认可度低。参加规培期间的医生待遇低,补助少,且规培时间长,效率低。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尚未建立高效的信息化互通平台,患者就诊信息无法实时共享。五是缺乏有效的医疗体制支撑,目前普遍推行的医联体没有发挥预想效果,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推进分级诊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按照计划,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三年时间内,需要有效化解制约性因素,让这一制度真正落地生根,起到患者放心、政府满意的效果,任务非常繁重。鉴于实际情况,建议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办法,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一、初始阶段,依托医联体优化分级诊疗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一是尽快理顺管理体制,赋予各级医改办抓总职能。规范医改办机构设置,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运作,便于各级医改办明确职能定位和职责分工,更好地发挥统筹、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尽快推动分级诊疗制度以及其它医改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建设,特别是鼓励发展紧密型医联体,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提高双向转诊积极性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医联体内部优质技术、知识经验、高端人才的下沉情况,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情况,遏制大医院通过医联体“跑马圈地”或发生“虹吸”现象。三是试行“三级医院制定诊疗方案、基层医疗机构执行诊疗方案”的诊疗模式。各级结合实际情况,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本地发病率前10位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作为分级诊疗试点病种,编制专业的分级诊疗指南,优化服务流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后,通过医联体内部联系,由三级医院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再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予以执行,让患者放心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摸索出经验后,逐渐扩大病种数量。四是探索建立合理的转诊付费机制和医联体内部绩效分配机制,调动和发挥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实施分级诊疗的积极性。

  二、进展阶段,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为重点,引导普通门诊患者下沉

  一是加快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出台政策,采取对医学生实施定向免费教育的方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卫生人才。二是提高基层医师在接受全科医生规培期间的待遇。提高带教医生的责任意识,针对病种进行讲课,着重培养规培医生临床诊断的思维能力。适当缩短一次规培时间,增加规培次数,使基层全科医生有终身学习、不断提升的机会。三是提高基层医护工作者的待遇,改革职称晋升政策,打通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上升通道,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事业编制等切身利益问题。四是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疗技术、人才、管理等全方位支援,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快速提升能力和水平。建议实施首席全科医师制度,以三级医院选派的骨干力量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秀人才为核心,组建全科医师团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对患者的吸引力。五是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在职医生和退休专家到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三、普及阶段,全面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一是建立科学的医疗价格、医保报销比例,有效引导患者合理分级就医。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城乡居民通过签约的医疗卫生机构转诊至上级医院所产生的诊治费用按社区报销比例结算。二是建成高效的信息化互通平台,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实时共享,电子处方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互联互通。三是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让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